一座海拔300米的小山却埋葬了中国历朝2

整个中国历史上,一共有着83个朝代,总共有个皇帝。但是其中的个皇帝选择了定都洛阳。。但是,具体有多少位帝王葬在洛阳,目前来说史学界争议不断,尚没有一个令所有人都信服的定论。

洛阳之所以被那么多帝皇喜欢则是因为洛阳南面是熊耳山,西面是函谷关,北面是黄河邙山,所以洛阳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是一个拥有天险的城市,那么洛阳都经历了哪些朝代的风云迭起呢?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正因为洛阳有曾被诸多皇帝立为都城,所以就连“中国”这个国名,都是从洛阳来的,古代时期,“国”字是“城”或“邦”的意思,“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的简称,从周朝的文献中,“中国”有四种意思,分别是京师、天子统治的王国、中原地区、汉族居住的地区。

洛阳之北的邙山属于低山丘陵地带,黄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坚固致密,风水好,适于营建墓茔。于是有了“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说法,众多古代帝王选择在这里建造自己的死后之所,形成了“洛阳邙山陵墓群”。

整个陵墓群占地面积余平方公里,所在区域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包括了孟津和偃师以及洛阳市的西工区、老城区、洛龙区等5个区,涵盖了20多个乡镇,多个自然村。

是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之密集,数量之众多,延续年代之长久,堪称中国之最。

据考证,“洛阳邙山陵墓群”埋葬着6代24位帝王,其身份、墓葬位置基本查明:

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

东汉帝陵分别是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曹魏帝陵为文帝首阳陵;西晋帝陵分别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

北魏帝陵分别是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后唐帝陵为明宗徽陵。

为什么古人都爱“死葬北邙”?

一是风水龙脉

黄河南岸一条巨龙顺着河道自西向东蜿蜒至偃师和巩义附近探头伸进黄河。北邙正好位于龙头的颈窝位置,龙头北昂探水又有回护之意。葬于此背靠邙山,面瞻黄河,确实是个风水宝地。

二是土质

邙山位于黄河中下游,上游黄土高原长年累月的水土流失在黄河的转弯处形成了巨大的淤积和沉淀。因此邙山土层厚,表土紧密结实,土质黏性大,最宜殡葬。

三是地理位置

北邙山西邻十三朝古都洛阳,这个有多年文明史、年建城史、多年的建都史、位帝王龙蟠于此的洛阳城,拥有“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达荆楚”的绝对区位优势。

东近八朝古都开封,开封迄今已有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和金朝等相继在开封定都。

有句老话叫“生在苏杭,死葬北邙”,苏杭自不必说,江南向来都是鱼米之乡,数一数二的风流繁华之地,自宋室南迁后更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如画卷般的美景更是令人神往。

历朝历代的这些皇帝,生为帝王,居“天之下中”,从这里可掌控天下。死成列祖,仍“宅滋中国”,在这里可“恩泽华夏”,阴及后世。所以邙山自古为帝王最理想的埋骨所,千年以来,帝王卧之,将相寝之,名人趋之,富豪贵之,百姓荣之,日见其盛,岁见其寿。

据《河南府志》记载,自邙山之首白马山,往西到神尾山,凡三十三峰。经渑池、新安、洛阳、孟津、偃师、巩县六县,东西长三百八十余里。

唐代诗人王建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则留下了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的诗句。

北邙山上,现存有秦相吕不韦墓、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西晋司马氏、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陵墓,以及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

大家都知道,古人讲究阴阳两宅,死后住的阴宅和生前往的阳宅同样重要,因此对于选择墓地这件事情上,是非常慎重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