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里,坟墓是维护祖先精神权威,体现宗族凝聚力的象征。保护冢墓,早已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道德行为准则。所以从古至今,挖坟掘墓的事儿都令人痛恨,因为这是对自己祖先的不尊重。
针对挖坟掘墓盗墓行为,古人就有相应的处罚条例。《魏书》记载,北魏文成帝出巡,看到“有故冢毁废”,便下诏曰:“自今有穿毁坟陇者斩之!”这是明文规定禁止“穿毁”冢墓的法律证明。而唐代《唐律疏议》对“发冢”者处以刑罚更有明确规定,如:“诸发冢者,加役流;已开棺椁者,绞;发而未彻者,徒三年。”
通过刑法禁止挖坟掘墓盗墓行为,古代人们的祖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王族贵戚的坟墓,特别是帝王在另一个世界的宫殿皇陵,往往陪葬着众多金银珠宝。这些财宝对落魄的亡命之徒,其吸引力不言而喻,难免不令他们心神向往做出掘墓的卑鄙勾当。为了防止盗挖皇陵,守陵人应运而生。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经历了年,共传十二帝,并毫不例外地为皇帝修建陵墓,安排了守陵人。
一、清朝皇陵
清朝皇陵大概分为三处,包括关外三陵、河北境内的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朝创始人努尔哈赤在清兵入关之前,便为祖先修建了皇陵,之后他本人和儿子皇太子也都葬在了关外,这三座陵墓被合称为“关外三陵”。
清兵入关后,顺治帝迁都北京,打开了清王朝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对全国的统治,因此也对清朝皇陵进行了重新选址。
一番勘测之后,顺治帝选择了河北唐山的遵化为新的陵址。新陵墓始建于顺治十八年(年),占地面积平方公里,之后他和康熙帝都葬在这里。
然而轮到了雍正上位之后,他认为遵化陵址“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人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听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他还规定,后世之君都要埋在易县陵园这边。
但是到了乾隆,他偏偏不听,反其道而行,想埋得离爷爷近一些,为此他又将雍正立下的规规矩改成了父子分别在两边下葬。自此,清朝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两大陵墓。为了便于区别,后人将位于遵化的皇陵称为清东陵,易县的皇陵称为清西陵。
为了防止盗墓贼来破坏皇陵,清朝十分重视皇陵的保护工作,安排了精锐的守陵人。谁才有资格当守陵人呢?
二、这3种人才有资格做守陵人,第一种孩子一出生就是7品官
清朝统治时期,守陵人的职业并不是我们想象中低下卑微。守陵人不是谁都可以做的,他们有着特殊的政治身份和地位,是皇族及八旗子弟的特殊待遇。
守陵人主要有以下三种来源:朝廷任命的守护大臣;八旗子弟守陵卫士;内务府指派出来的专门守陵人。
除了朝廷任命的守护大臣,八旗子弟则只有属于正黄、镶黄、正蓝三旗才能有资格成为守陵卫士。
内务府指派出来的专门守陵人,均为建陵后从北京和满洲关外专门派调而来,专门为皇帝家族守陵。
总的来说,清代守护陵寝官员有宗室王公、大臣和员役。其中的宗室王公有亲王至辅国公,大臣有正三品至正九品不等。
守陵人的福利待遇很丰厚。他们按照职务品级高低按月领取俸饷和生活用品。清政府给予守陵人优厚的待遇和清闲的工作,使得他们得到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从而使其尽心尽力为权力者服务。
除此之外,第一种守陵人宗室王公还可以享受更多的优待政策,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是7品官。
而对于员役们,他们守陵通常是为了生存,便于彰显皇族的地位。他们为了能够保持这份皇族荣耀,通常一干就是一辈子,并且子承父业,世世代代守护皇陵。
但是前两种守陵人就有些区别。他们大多是来自于八旗子弟中下阶层,或者由皇室成员担任。他们看守皇陵的工作,实际上是被迫远离政治权力中心,带有惩罚性的苦差。这些人不是像其他守陵人那样世代地居住在皇陵,任期结束后就会离开。
三、守陵人的变迁史
由于清王朝的衰败,特别是在晚清之后,大清守陵人发生了微妙的变迁史:从为了生存到为信仰而世代守陵。
晚清时期,由于国力衰弱和政治腐败,导致朝廷库银入不敷出。守陵人员俸禄减少,生活水平开始下降。同时由于清政府不得人心,守陵人的政治身份受到了影响。以八旗子弟为首的守陵卫士和宗室王公大臣等大多数人逐渐想方设法退出了守陵的队伍。
清朝灭亡之后,清朝皇族失去了大部分权力与金钱。皇族后人都自顾不暇,自然没清力去管理和保护皇陵,只能筹钱找几个人去守护皇陵,充当守陵人。
然而,此时的守陵人也不是为了生存而守陵,而是为了一种信仰,对大清王朝的信仰而守陵,并且世代相传。
到了近代,守陵人又发生了改变。
在溥仪退位前,民国政府颁布相关条例,承诺了对皇族的优待条件,他们依然可以在清朝的宗庙和陵墓享受祭祀。而且民国政府派遣了专门的士兵去守陵。(年,孙殿英正是借此名义,带领国民军十二师公开盗挖了清东陵。)
此时守陵人就有了两支队伍。民国守陵人队伍,由政府分发工资。原来的守陵人,大多数是因为对祖先的尊敬和对家族的一种信仰,自愿继续守陵。
新中国成立后,那些为信仰守陵的人依然存在,不过他们有了另一种身份,叫做志愿者。
现如今,清朝的皇陵成为了见证历史的重要窗口,也成为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因此皇陵又多了另一种守陵人,即是领着国家薪水的陵园管理工作者。
想要了解更多的大清王朝历史,我建议大家看看《大清十二帝》。在中华民族走过千年兴盛、百年屈辱历史后的今天,研究这些帝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采用新颖的观点,采用精练的文字内容,立体、真实地再现了大清十二帝王的生平事迹,深刻揭示中国古代社会由乱到治、由治到乱以及繁荣衰败的内在规律,使历史更好地服务于当代。
先辈都非等闲人,在本书中你可以领略到大清十二帝王的风采人生,如:雄才大略的盛世君王康熙帝;铁腕惹下的千古骂名的雍正;好大喜功的诗人皇帝乾隆;见证历史变迁的末代皇帝溥仪等等。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家里一定要备这样一套书,没事翻一翻,就会发现历史故事背后真正的魄力,也让你看问题的角度会完全不一样。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
大清十二帝(硬壳精装)大清王朝十二帝清代历史帝王书籍京东¥25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