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清代的皇陵为什么要分为清东陵和清西陵两处吗?
在元明清三朝里面,元朝皇帝没有陵墓,明朝皇帝陵墓众多,相互间构成了非常有名的明朝十三陵。清朝的皇帝陵墓也有很多,但与明朝十三陵不同的是,清朝皇帝陵墓没有在一起,而是分属于东陵和西陵两个陵区。
那么清代的皇陵为什么要分为清东陵和清西陵两个陵区呢?这还得从清朝入关第一位皇帝顺治皇帝七选陵址说起。
民间传说,清东陵的选址在历史上记载是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大清入关之后不久,京城便爆发了天花,许多老百姓因为天花而死,导致了整个社会处于一片恐慌的状态当中,清皇朝的统治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而顺治皇帝本来身体就弱,对天花病更是忌惮万分,为了躲避天花灾情他以狩猎的名义悄悄的离开了北京城。
这一天,顺治来到了当时的直隶遵化县,也就是现在遵化马兰峪丰台岭一带。顺治看到这里风景优美,山峦起伏,隆起的山脊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犹如条条奔腾的巨龙,不由自主的感叹道:“此山王气葱郁非常,可以为朕寿宫。”于是呢,他找了一块向阳的地方,向苍天祈祷了一番,将右手大拇指上佩戴着的白玉扳指,轻轻取下,小心翼翼的扔下山坡,然后对身旁的大臣们宣布:“扳指所落之处为佳穴,即可启工。”大臣们在草丛中发现了玉佩,并且立桩做了标记。于是,清东陵中的第一座陵寝孝陵,就选定在这里。
令人遗憾的是,顺治皇帝选定陵址之后,还没有来得及看到陵墓的修建,就早早的离世了,顺治帝的儿子康熙皇帝继位。之后康熙马上着手为父亲修建孝陵,后来又把自己的景陵选在父亲孝陵的旁边,这就是历史上的清东陵。
然而到了雍正皇帝这一朝,雍正皇帝并没有把自己的陵墓跟父亲和爷爷一样,葬在遵化清东陵,而是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梁各庄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执意修建了一处新的西陵。
关于这件事,历史上众说纷纭,主要的说法有三种。
第一种说法就是报应说,当年康熙皇帝死后,雍正皇帝继承了皇位,在史书上记载的是雍正皇帝按照康熙皇帝的遗命继承皇位的,但是民间关于这件事却有不一样的说法,很多老百姓说雍正皇帝先将自己的父亲康熙皇帝害死。在父亲死后又篡改了他的传位遗诏,凭此登上了大宝。雍正皇帝虽然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大清朝名正言顺的皇帝,但是他心里一直愧对父亲,害怕自己的万年吉地靠近父亲的景陵,因此便没有将自己的陵墓安排在清东陵,而是新建陵区,那就是清西陵。
第二种说法,是不满意说。据说雍正帝即位不久就派大臣带领风水人员开始选择自己的万年吉地,先后在河北遵化州境内昌瑞山下的孝陵、景陵附近相度吉壤,经过反复相度,最终相中了遵化州境内的九凤朝阳山,很快就确定为万年吉地,运去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可就在即将动工之际,有位精于堪舆之术的大臣对雍正帝说,九凤朝阳山吉地“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这在古代风水中可是大忌。
按照风水理论,选址建宅,要仔细度相其龙、穴砂、水、明堂、近案、远朝.....各个环节要尽善尽美。因为古代风水理论认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的祸福最为切要。雍正帝作为一代帝王,对自己的万年吉地要求十分严苛,不可能容忍自己的万年吉地有一丝的瑕疵。因此毅然放弃了九凤朝阳山,派大臣在京畿一带再行相度。在为雍正帝相度陵址一事上主要人物是怡亲王允祥和精通风水的福建总督高其俾。
为了找到上吉之地,他们披星戴月,顶风冒雪不辞辛苦,弹精竭虑,为陵寝的选址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雍正帝的高度称赞。允祥、高其停在京畿一带往来踏勘,选看了许多吉地。最后经过认真筛选,一致认为易州泰宁山下的太平峪最为理想。
雍正皇帝为此也亲自去永宁山下查看了一番心里非常的满意,认为这里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于是当即下令在永宁山下修建自己的陵墓。
按理说,雍正葬在了西陵,他的后人都应该葬在这里。可到了乾隆时期,这位新主子的想法又不一样了。乾隆考虑到若从自己开始,以后的皇帝都葬于西陵,那么东陵就没了后人,相当于是断了香火。为兼顾东西两陵的盛衰,他做出了这样的抉择:若父在东陵,则子在西陵,父在西陵则子在东陵,这叫做昭穆制度。也就是说,以后的皇帝驾崩后葬在西陵,那么下一位就必须葬在东陵,再下一位就再回到西陵。这样,雍正之后的清西陵和清东陵都形成了隔辈亲。
于是清朝成了我国历史上一朝皇帝、两处葬地的特殊风景,也给我们今天的世界留下两处珍贵的遗产,这就是古老壮观的清东陵和清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