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陵修建陵寝古已有之,并且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防守。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依然延续着修建陵寝的传统。陵寝的保护对于清代统治者来说非常重要,也会像前朝一样设置守陵人员。
清代陵寝主要分为三个区域,位于关外的三陵,和位于关内的东、西陵。通过与关内的东、西陵的陵寝驻防内容比较,关外三陵的陵寝驻防内容有着很大的特殊性。
一、清代陵寝驻防的基础
关外三陵作为清代首个帝王陵陵区,顺治、康熙等清统治者对三陵的选址、风水、建筑格局有着严格的要求。通过对比关内帝陵可以发现清前期统治者对于关外三陵极其重视,同时也因为当时尚处于典制形成期,而与关内帝陵显现出很大的差别。
对比关内的两座陵寝,关外三陵规模较小,永陵建筑面积最小,永陵的规模虽不及清福陵、昭陵宏大,但其形制布局与其大体相同。陵寝坐北朝南,三座陵区都由前院、方城、宝城三部分组成,整个建筑群体现了鲜明的满族民族风格。而关内的清东陵、清西陵两座陵区,继承唐、宋、明陵的“昭穆制度”,规模宏大,埋葬之人远比关外三陵多。
根据对三个陵寝建筑的介绍,不难发现,从永陵到福陵、昭陵,陵寝建筑在逐渐的完善之中,面积在不断扩大,这也为之后的东、西二陵提供参考与借鉴,相关地理研究表明关外三陵的启运山、天柱山、隆业山都源自于长白山,即“源出于长白山西麓,由长白而至永陵启运山。
由启运山而至福陵天柱山,而至昭陵隆业山,一脉相承”。关内东、西陵的各个陵山亦是源于长白山,呈现出一脉相承的皇家陵寝观念。
但同时关外三陵也与关内帝陵显示出不同之处,例如东、西陵形成规模的陵区,而三陵单独形成陵区。关外三陵与关内的东陵和西陵不同,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当时,清政权崛起未久,明、淸之间争夺中央政权的战争胜负未卜,清政权管辖所及仅限于关外的辽沈地区,一切典制均属草创阶段,极不完善。所以,关外三陵的规模远不如关内两陵。
二、清代关外三陵陵寝驻防的内容
清代关外三陵陵寝驻防内容包括之多,主要分为陵寝驻防机构、陵寝驻防人员、陵寝驻防待遇以及职能四个方面。驻防机构主要分为文职机构与武职机构;驻防人员包括驻防官员以及兵丁;待遇主要体现在俸禄和随缺地两个方面;职能主要分为守护、修缮、祭祀、清帝东巡四个方面。
关外三陵中的永陵始建于清太祖起兵之初,福陵始建于天聪后金天聪初年,昭陵始建于顺治初年,后经康熙、雍正、乾隆等数朝的增建和改建,最后形成皇家陵园的定制。随着典制的不断完善,在增建和改建关外三陵建筑的同时,清朝廷对关外三陵的管理逐渐制度化,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各机构中设置了专门的职官兵役,负责陵园的安全防护和日常管理。
与清朝关内东、西陵职官额设及其他地方官职机构相比,关外三陵管理机构中的职官兵役设置有很多不同之处。关外三陵的最高长官为三陵总理大臣,由盛京将军兼任。三陵总理事务衙门相当于关内的东、西陵承办事务衙门。每座陵设置总管衙门、关防衙门。
与关内相比,关外三陵驻防机构有许多特殊之处。其一,关外三陵所有陵寝事务统一由盛京将军、盛京内务府、盛京五部管辖,不设专门的陵寝内务府、陵寝礼部、工部、兵部,而是由总管衙门与掌关防官管理。
其二,关防是办理财经、工程等事务的临时机构,各省总督、巡抚、钦差等均使用关防。而康熙年间设置三陵的掌关防衙门,也具有一定的临时性质。如此看来,与关内陵寝从顺治皇帝的景陵开始就有完备的陵寝驻防体系相比,关外三陵的驻防机构又有特殊之处。
关外三陵驻防机构有总管衙门以及掌关防官衙门,总管衙门为武职机构,关防衙门为文职机构,分管各也不相同。主要职责是主持祭祀礼仪;生产和供应制做祭品所用的面、油糖等物品;管理与清扫。
陵寝工部主要负责各陵寝的建筑的修缮和保养。参与重大的兴建与修缮的大工程。陵寝兵部:职责包括巡逻、参与陵寝祭祀,充当抬桌官、掌管礼部金银器皿外层门的钥匙等。陵寝绿营兵,辅助八旗兵护陵,主要职责防护陵园安全、日夜巡逻、迎来送往钦差、维护施工工地秩序等。
观察清代的历任统治者,对于祖陵重视程度逐年增加,每年的大小祭以及清帝东巡,最隆重的还是“东巡”活动,而东巡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谒陵祭祖,而是借着东巡的名义实现“政治”目的:清帝通过东巡对沿途民情以及地方的治理水平有所了解;对过去对清王朝建功立业的旧部族并给予慰问;同时清帝还会行赏赐、惩罚、免赋抑或是告赦天下之事。
-三、清代关外三陵陵寝驻防特征
关外三陵陵寝驻防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驻防机构、驻防人员构成,以及官员任免三个方面的特殊之处。关外陵寝管理机构较东西陵有所差别,在东西陵有专门设置内务府、礼部、工部,而三陵设置的是总管衙门与掌关防衙门由三陵总理大臣盛京将军兼任统领,陵寝事宜涉及礼部、工部由盛京工部、盛京礼部、盛京内务府一起承办陵寝事务。
关内的驻防人员都是皇帝亲自派遣的一王二公与八旗绿营官兵组成,而关外三陵的驻防人员,除了皇帝亲自派遣的官员外,还有三部分特殊人群“姨舅子孙”、“千丁人夫”“食辛者库人”。
有清一代,官员的选任来自多种方式:科考、学校、纳捐、举荐、世袭等。关外三陵的驻防职官中世袭官职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比例。观察觉尔察氏一族部分在福陵任职情况,可以看出每世每代都有任职,而且官品也不差,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品级逐渐降低。
究其原因,在看守三陵的姨舅子孙众多,除了皇帝亲信觉尔察氏一脉还有喜塔腊氏、伊尔觉罗氏、瓜尔佳氏等众多氏族“姨舅子孙”兵;
另外,随着陵寝制度的不断完善,三陵士兵的任免不再像入关之前主要以承袭为主,总管与掌关防官的任免形式由盛京将军、盛京五部挑选补放,取得战争胜利的将领,亦或者直接由翼长等提拔升职任免。因此觉尔察氏一族的官品等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
关外三陵形成这种特殊的官员额设的原因,首先与清人关前文化典制的不完善有着直接的关系。清入关之前,一切典制都是肇始阶段,皇陵的管理也没有具体的制度而言,但是每年的大小祭又不能间断,所以就出现像班布理一样的临时委派的守陵人,班布理、班喜等人都是太祖努尔哈齐建立政权时的紧密跟随者,为清朝的建立立下功劳。
而这些人也就是最早的守陵人。最早看守新宾皇后陵的觉尔察氏一族,因新宾祖陵迁至辽阳东京陵后,这一氏族奉命看守东京陵,后又看守和管理福陵、昭陵。清入主中原后,顺治皇帝推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为本支,称为“宗室”,其他叔伯兄弟为旁支,称为“觉罗”。宗室系黄带子。觉罗系红带子。在驻守三陵人员中,有为数不少的觉罗一脉任各陵最高总管。
由此看来,觉尔察氏其实是满洲觉罗一脉。关外三陵建立之初,典制尚未完备。皇陵也没有形成典制规范,但是又不能中断每年例行的祭祀,需要派遣信得过的人在陵上看守。而班布理作为努尔哈齐的救命忠臣,其祖上又为“觉罗”一脉。被同意派往守皇后陵是很合情理的事情。
相较于关内“宗室”驻守帝陵,关外“觉罗”守三陵,又有其特殊性。可以看做为一种惩罚性的举措。这也说明,在清朝前期,派人去守陵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一来收买像班布理这样有功之臣之心;二来庇护觉罗一脉,也算是从轻处罚。
结语
虽然盛京三陵职官官阶不高,兵役等更是地位微不足道,每次皇帝东巡盛京期间,三陵官兵员役多会得到赏赐甚至召见,特别是陵的掌关防、总管以及国戚舅姨子孙兵更容易受到皇上的召见。
总之,关外三陵官兵额设的特殊之处与清朝初期统治息息相关,也是一种特殊的“政治”产物。